淡然下好人生这盘棋
除了上课教学外,看看书、练练字、享受生活,成了冯魁的日常。也许您会说,这很平常啊!是的,对普通人来说,这些也许唾手可得,不过对于曾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冯魁来说,享受这份淡然与宁静,是靠背后的坚持与付出换来的。
与围棋的不解之缘
1968年,冯魁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,父母都是大学生。2岁那年,他得了小儿麻痹症,落下残疾。他说,最开始连站立都实现不了,更别提走路了,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治病征程。
为了治病,冯魁的学业时常会中断,他大部分时间靠的是自学。天资聪颖的他逐渐赶上进度,而自学能力强,也为他今后的兴趣研究打下了基础。
在北京住院治疗的时候,冯魁第一次接触到围棋。那时的围棋还属于“四旧”,很少有人下,初次见到围棋的时候,冯魁甚至不知道这叫什么。但是一接触上,他便痴迷其中。当时刚做完手术,打上石膏半年在家养病不能动,父母对他的爱好很支持,到各个地方只要见到围棋刊物和书籍都会买回家。冯魁每拿到一本新棋书就如饥似渴地摆在棋盘上学习、研究。“我从小自学惯了,所以一直靠自学。没想到一出来就打败了当地的高手,这等于就跟围棋结缘了。”冯魁笑着说。高考前,别人在学习上下大功夫,冯魁却在围棋上下的功夫更多。当时一起住的发小怕他耽误学业,给他“告发”了,冯魁母亲知道之后,把所有相关的书籍都没收了,冯魁这才“老实”地学了半年功课,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。
上大学后,冯魁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在了研究棋谱上。最痴迷的时候,放假不看电视也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,从早到晚研究围棋,每天平均在8小时以上。“那时候没有老师教,全靠自己领悟。”这样研究了很多年,冯魁的棋艺有了很大的进步,经过不断地努力,1993年他已达到了业余6段的水平。1994年参加全国晚报杯围棋比赛获得第四名,并代表国家参加中日十强对抗赛,也取得了傲人的成绩。“这也是我围棋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年。”
积极向上喜开花枝
“其实心里一直有自卑感,但是必须正视自己。”冯魁的自卑心理是在大三时候克服的,但是具体如何克服,印象不深了,只记得当时跟一个好友探讨过这个问题,之后就觉得这个坎迈过去了。他记得原来的中国棋院院长陈祖德当年以《超越自我》为题,谈到过人有时候是要超越自我的,要能够客观对待自己。每个人生在世间,缺陷总是免不了的,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其他方面,能正视到天生我才必有用。他很受启发。1999年,冯魁开办了秦皇岛春雪围棋学校,当时这里的围棋氛围还不是很浓,学校刚办起来的时候就几个学生,最初的几年举步维艰。可是不管如何困难,他一直坚持以诚待人,把每一个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,竭尽心智向他们传授棋艺和棋德。凭借着个人独特的教学能力和优秀的人格魅力,三四年后学生达到了五六十人,慢慢地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支持。坚持,让冯魁开始体验到收获的喜悦,学生不仅在各个赛事开始取得好成绩,并且学业上也开始显现出优势。“围棋是开发智力的,2004年的高考状元就是我的学生,我很高兴。”
从容面对乐享生活
冯魁曾经以为自己的一生都会追求围棋这个爱好,并不断地往上攀登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他发现离最初的梦想越来越远了。由于没有从小受过专业训练、年龄增长、体力跟不上而年轻的后辈又层出不穷等因素,他觉得一个肩挑重担、千里跋涉的人似乎终于到达目的地。虽然不舍,但是当他开始慢慢地体味到悠闲的、没有压力的生活的美妙时,他喜欢上了这份淡然。
所谓的“有意栽花花不红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,梦想没有突破,但是学校靠着一份诚信发展得越来越好,冯魁很知足了。虽然现在主教围棋,他还是把读书放在第一位,认为阅读能让人见识广博,还能树立人生观。 “遇到困难,不要总是抱怨,正视自己,自强、仁爱,才能以诚换诚。”
转自《咱爸咱妈》栏目 记者 李慧晴